|
航班延误冲突频发 专家呼吁旅客理性对待中国网浙江频道杭州8月21日讯(记者吴婷)伴随着民航业的高速发展,航班延误成了困扰民航界的重要问题,因航班延误而导致的纠纷和冲突也屡现报端。 昨日,空姐网在其官方微博上大吐苦水:“若干年后,如果有人回忆起2013的民航,大概会说:那一年,广州雷雨天气航班延误地勤被打,北京雾霾天气航班延误空乘被打,三亚台风来袭航班延误地勤被打,上海暴雨天气航班延误空乘被打,新疆大雪天气航班延误地勤被打……有一群民航里的服务员顶着被旅客围殴的危险,顽强地活了下来……” 是什么原因导致航班延误频频出现?一旦发生航班延误,航空公司、机场、旅客应如何对待?乘客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?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。 为何航班延误事件频频发生?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李晓津称,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很多,从宏观上看是因为民航可使用的空域范围较少,车多路少,航运需求得不到满足;微观上则可分为航空公司运营管理、恶劣天气、机械故障、旅客原因等因素。 夏季雷雨天气较多,飞机运行就会受到一定影响。李晓津表示,航空公司为了出行安全往往会推迟航班飞行,这时便只能停机等候。有时,起飞城市的天气明明很好,但依然不能起飞,则可能是因为目的城市受到了天气影响,飞机即使起飞也无法安全降落。 除了恶劣天气之外,因航空公司原因而导致航班延误的情况也不在少数,甚至在此前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中,航空公司运行管理因素超过了流量控制因素,成了造成航班延误的最主要原因。 航空公司原因又包括了运力调配、飞机故障、机务维护、机场关闭、地面通信导航、商务、机组等原因,其中,最常见的是机械故障。 通常,一架飞机一天之内需飞行多趟航班,不少飞机经过长时间运转,难免出现机械故障。一旦发生故障,检查、维修就可能导致航班的延误甚至取消,而从其他地方调配飞机,则会引发连锁反应,导致后面的航班都会受到相应影响。 此外,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民用空域范围不足是导致航班延误的重要因素。 中国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工会主席苏玲曾表示,目前我国空域民航使用范围只有20%,80%为军用或者处于控制范围。而美国空域民用空域比例约在85%至90%。 随着我国机场流量的快速递增,经济发达地区(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)等地的航路一度拥挤。 李晓津教授表示,地面车多路少,就会堵车。同样的,民航空域太少,航班又多,自然就会出现航班延误的现象。 减少航班延误重在缓解民航空域不足 在李晓津看来,要减少航班延误,首先还是要缓解民用空域资源不足的问题 他表示,在经济发达地区,国家可以把更多的空域留给民航,军航则可更多的前往经济不发达地区活动。同时,国家要给予军航一定的财政补助,资助其在偏远地区重建基地、保障官兵的生活。 与此同时,李晓津表示,航空公司也可通过改进管理方法、提升管理水平来减少航班延误的发生。 “在调度时,可做好相关运力的备份,预防延误的发生。”李晓津说。 出现航班延误旅客要理性对待 在近来的航班延误中,部分旅客容易情绪激动,甚至采取一些过激行为。 萧山国际机场宣传科科长阮周长表示,因航空公司、机场以及旅客三者间互不信任,导致出现航班延误后,容易对立,甚至出现冲突。 阮周长说,遇到航班延误,旅客要冷静、理性对待,尽量跟航空公司、机场工作人员保持联系,了解航班延误的原因以及航班目前的动向。 通常,机场会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,每隔半小时会通过广播、大屏幕等设备向旅客定时播报航班相关情况。 “个别旅客采取过激行为,殴打工作人员,破坏机场设施,霸占跑道等行为,影响了机场的正常运行,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,本来旅客是航班延误的受害者,采取了过激行为之后,却变成了违法者。”阮周长认为旅客采取过激行为,对自身和机场都是百害而无一利,他呼吁旅客应理性对待,依法维权。 李晓津也表示,航班延误之后,旅客可走正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,如拨打航空公司投诉电话、到民航局消费者事务投诉或向法院起诉。 航班延误尚无统一的补偿标准 对于旅客因航班延误而造成的损失,李晓津表示,我国还没有统一量化的标准,各航空公司的补偿标准不一,且同一航空公司也会不同的线路不同的航班给予不一样的补偿。 按民航局规定,航班延误可分为两种,一是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的,如天气;一是航空公司自身的原因。 而在2004年实施的《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中,给出的补偿仅限于因航空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。 《指导意见》将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标准分为两种,一是延误4小时以上、8小时以内;另一种是延误超过8小时以上的。若发生这两种情况,航空公司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对旅客进行经济补偿,并且应根据并尊重旅客本人意愿,选择现金、票款打折和赠送里程三种补偿方式。(编辑:周忠群) |